近年来,为深度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紧跟全行数智化战略转型步伐,聚焦科技金融赛道,探索“热带雨林式”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推出浦发银行创新中心“张江创孵基地”,以“科技金融+孵化器”模式助力科技企业发展。
在此背景下,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以工匠精神为内核,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着力打造“懂技术、知需求、精服务”的骨干队伍,成立以支行行长袁伟勇同志命名的“袁伟勇科创金融工作室”,护航科技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一名从浦发“学生兵”成长起来的基层干部,袁伟勇深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领域,以敏锐的客户需求洞察力、丰富的客户服务经验,构建“泛金融”服务锚点,在陪伴科技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示范效应。
在他的带领下宏牛操盘,工作室凝聚支行骨干力量,组建“三大先导产业”行研小组,学科技、钻市场、创业务,在实践中开启科技企业孵化新探索。以“张江创孵基地”为载体,构筑“热带雨林”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链通产品、技术、伙伴等多维资源,为科技企业提供“商行+投行+生态”一体化科技金融服务。持续深化科技金融“伙伴银行”体系,打造“创、孵、育、投、链”共同体,进一步促进产融深层次合作,为创业企业提供新商机,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极目生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胡海迪作为一名怀揣新药梦的追梦人,在张江药谷依靠创新,把小众的眼部疾病治疗创新疗法推向新的高度,目前多个产品管线同步推进,资金需求量很大。“袁伟勇科创金融工作室”创造性设计的信贷方案,为企业解除了资金上的后顾之忧。
“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提供这个方案,可以把一些无形的数据变成真金白银,他们看中了我们庞大的数据、我们的人才、我们产品后续的市场潜力。我们有了这笔资金之后,就可以更有信心地去发展整体的产品管线。”胡海迪指出。
如何把科研和临床试验过程中积累的数据转化为企业可抵押的资产?袁伟勇凭借的是对生物医药行业深入的洞察和对数据资产运用的深刻理解,把银行的创新信贷产品和新的资产工具对接,开创了浦发银行数据资产抵押贷款的先河。
“因为传统的生物医药公司是一个轻资产的架构,而且早期的时候销售肯定都是零的状况,那个时候,银行的信贷资金怎么去支持和服务这些科技企业,其实是这个行业的痛点。我们跟上海数交所一起联动,针对临床管线的数据资产,也就是他做临床一期二期的结果,我们拿这些数据资产来做质押。”袁伟勇说。
目前,浦发银行上海创新中心张江创孵基地入孵企业共计50家,其中5家企业进入融资阶段,2家孵化毕业。在工作室的推动下,支行获第十八届“金洽会”上海银行业赋能新质生产力优秀成果“优秀奖”。
工作室还发挥科技金融业务优势,持续迭代优化科技金融产品体系,已成功落地总行首笔“浦创贷”“数据资产质押贷款”、分行首批“浦投贷”“浦新贷”等,持续推动多元业务创新。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浦发张江科技支行累计落地各类首单业务超60笔,其中全国首单临床管线数据资产质押贷款、全国首单临床转化知识产权信托保管业务等,在系统内形成示范效应。通过不断强化产品创新,让产品从标准化走向定制化,实现“融资、融智、融技”一体化服务。同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将产品工具与“热带雨林式”科技客户服务体系相结合,形成中小灌木客户、成长苗木客户、高大乔木客户“标准+定制”产品矩阵,以金融活水灌溉科技企业发展。深化行业研究,工作室已发布第七本投研书籍《创想:孵化与成果转化》。
此外宏牛操盘,在服务上海自贸区建设方面,工作室充分利用FT账户政策工具,在上市、并购、离岸经贸、供应链、托管、浦银避险、结算便利化等方面形成“跨境+”的科技企业服务特色,并依托OFI、FDI助力科技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截至目前,支行先后落地业内首单FTF上市公司境外员工股权激励项目、业内首单科创板境外员工股权激励项目。今年,成功落地了全行首单新片区外QFLP外汇投资便利化业务和上海分行首单以境外买方为核心的“跨境浦链通”业务。
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